中國信息報1月16日報道我校陳木法院士專訪,報道內容如下: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經濟優化理論創新
——陳木法院士訪談
本報記者關逸民
“我現在基本上都在徐州的辦公室,除了會議和外出,你們隨時可以找我。”約訪陳木法院士前,記者忐忑了很久,寥寥片語一下打消了先前的顧慮。
2014年前后,一篇題為《網絡引領的教育新變革》的網文在多個網絡平臺不脛而走,身為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陳木法先生收獲了大量粉絲。
陳院士感到很高興,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開始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探索數學。
他愿意給科學帶來熱度,但不想自己變成公眾注意的焦點。他認為,搞基礎研究的,就要耐得住坐冷板凳,淡泊名利。而他真正關心、甚至傾注心血的,還是基礎研究本身。
“我們急需邁好科學研究第一步,推動基礎理論創新,著力打造面向國際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的數學研究高地。”陳木法說。
支持基礎研究需要些膽識和勇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強調基礎研究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陳木法感觸頗深:“國家發展對加強底層基礎研究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作為高校科研工作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需要些膽識和魄力。”他說。
現年77歲的陳木法院士,2019年11月受聘擔任江蘇師范大學數學研究院首任院長。此前他一直致力于概率論與統計物理的交叉以及與數學其他分支的交叉研究,其成果的原始創新性以及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他所帶領的江蘇師大研究團隊從中國經濟優化理論奠基人華羅庚先生的經濟優化理論與馬氏鏈入手,對這項理論成果進行了一次修正、一次再更新和五項后續發展,為新的經濟優化研究提供了新模型、新工具和新算法。
“高水平研究團隊是基礎研究的創新鏈源頭,作為科研人員要敢于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擔當起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責任。”陳木法說。
數學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進入到諸多領域的第一線,如天氣預報、3D打印、微創手術、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引發了多領域的深度變革。但經濟學中所使用的數學工具還很有限,以隨機數學的方法,分析、挖掘國民經濟結構及其各產業的發展特征,是值得開拓的廣闊天地。
陳木法說,經濟優化理論的重要突破得益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這項前瞻性研究的部署和支持。而這種資助在當時頗需要些勇氣和魄力。
彼時,江蘇師大數學研究院一直密切關注著國家經濟領域的現實問題,深入探索新數學工具和相關算法在中國還是個新生事物,陳木法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推動隨機數學與經濟優化理論交叉的前瞻研究,是一門探索經濟運行動態過程的新學科。
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離不開學科交叉
醉心于尋找或發展研究無窮維數學工具,讓陳木法深刻感受到:注重基礎研究,不能只埋頭苦干而不抬頭看路。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方向,不能一味跟著別人跑,要認清自身能夠實現突破的優勢領域。
2021年1月,由江蘇師范大學陳木法院士團隊申報的課題“隨機系統穩定性、速度估計和算法”“華羅庚經濟優化的數學模型”等,正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立項資助。
“這次重大項目課題的獲批,極大提升了學校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陳木法說,學術突破的關鍵是,研究團隊將隨機數學應用于投入產出理論實證研究,并形成了經濟優化全新理論。
“學科交叉往往有利于綜合性地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陳木法說,一旦找到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和國家在戰略領域的急需環節,做出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突破,就能帶動其他相關方向和領域共同發展,最終實現整體超越。
以經濟優化新理論課題為例。華羅庚先生為提升國家經濟建設水平,花費二三十年心血摸索出“一論雙法”,“一論”即是經濟最優化理論,“雙法”就是統籌法和優選法。當年“雙法”可謂家喻戶曉,“一論”未得以實踐和普及、新一代更是知者甚少。
陳木法說,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等提供數學上的分析參考,建立一整套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有縱深的方法,這是華先生所開辟的研究方向,是交叉研究的典范。
我國的經濟優化理論起源于華羅庚先生。他對于這個理論的根本性貢獻在于,從數學上給出了可計算的、唯一的經濟平衡解,失去平衡時間的估計以及各種調整方案,可惜這一理論尚不完善,也沒有高效算法的支撐。
陳木法解釋道:“已有的投入產出理論從本質上不同于華先生的優化理論,所以華先生只用經濟優化理論來加以表述,好處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這也為此后他的團隊在這個理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礎。
基礎理論研究唯有大膽突破創新
網上一次無意搜尋,查到華羅庚先生早在1985年完成的專著《計劃經濟大范圍最優化數學理論》,由此陳木法重新開啟了一段艱難的追尋之旅。但陳木法說,越是艱難,就越不畏挫折,敢于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
直到2021年10月,陳木法院士帶領江蘇師大研究小組逐步完成了關于華氏經濟優化理論的進一步修正與更新以及后續發展。作為華先生基礎數學工具的補充,陳院士求尋多年,引進了隨機數學方法,將經濟模型優化理論的研究轉化為隨機數學(馬氏鏈)的研究,先得出充分性證明,最近又獲得必要性結果,前后經歷了34 年。
新的經濟優化理論在產品等級排序與分類方法、經濟系統穩定性、經濟預測與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等四大方面取得突破,并成功應用于時間跨度近30年我國國家級投入產出表的分析,驗證了理論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歷時幾十載、三代科研人深耕不輟,我國經濟優化理論的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筑牢了創新發展的根基。
萬河之水始于源。“現在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根本源泉和原始動力,理論創新唯有從源頭入手,才能真正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陳木法說。
在國家層面,陳木法院士呼吁,要加強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在重大理論突破成果的應用上提供更持續穩定的支持。“比如,將經濟優化新理論成果在經濟普查等一些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的后期數據開發上加以深入推廣,加大理論創新成果的轉化運用,盡快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報道網址鏈接:
http://www.zgxxb.com.cn/pc/layout/202401/16/node_01.html#content_37461